2012年12月14日 星期五

LTE:Localized Mapping與Distributed Mapping

 

Localized Mapping與Distributed Mapping 是什麼呢? 是一種上層資料要如何映射到實體層的Resource Block

基本上是建立在PDSCH上enodeB給UE資源分配,會將上層的資料分配到實體層的Resource Block(RB),什麼是RB,請看本站文章。因為PDSCH是下行的共用通道(詳細請參閱本站文章)。所以所有的UE要透過這些通道進行data的傳輸,所以資料會分配到實體層的subcarrier,而映射方式有分為Localized mapping 以及Distributed Mapping。以下要介紹Localized mapping以及Distributed Mapping的概念與差異

Localized mapping

由上層來的資料,盡可能的在RB上湊成連續的一組,並且在時間上面會有連續性。這是最通用也是最一般的分配法。這樣的分配方式好處是可以讓RF跟架構部分單純化,但若訊號是集中在窄頻的地方,將會很容易受到空間的影響,我們可以看看下圖,四個不同的User,會被分配到連續的RB上,但如同我上述的,User2跟User 4因為分配到的RB比較少,所以變成窄頻訊號,萬一遇到了空間上面有衰減,窄頻訊號會有較大的變動性。所以就衍伸出來後面要敘述的Distribution mapping,。

localized distribution

Distribution mapping


這樣的映射,最主要的差別在於,會盡量分配User資料到不同的rb上,讓他們盡量分散的,這樣做有什麼目的呢?首先是剛剛提到通道效應的問題,若是分配到比較少RB的User,會變成窄頻的訊號,若是窄頻的訊號很容易受到通道效應的影響,例如反射、折射等等,寬頻為什麼比較不會影響,原因是因為影響了一兩個RB還有其他的RB可以維持傳輸效益,不至於太難看。但是重點是某些應用場合,勢必是用較少的RB,例如User Data是比較分散。隨著時間的變動,下一個時間點會有不同的映射,這樣會有額外的Frequency diversity gain.


Distribute mapping

 

上述可以看的到LTE在對於信號映射上面做了相當多的努力,為了維持未來的VOIP品質,那你會問CDMA怎麼沒聽說過這種機制,因為CDMA本身就是將窄頻訊號變成寬頻的一種方式。所以基本上他本身就內建神功,比較不會受到通道效應,跟OFDM的本質就很不同。

2012年12月10日 星期一

LTE: Downlink Physical Channel

Physical Layer 作什麼用途呢? 主要有兩個目的

  • Physical Channel,乘載上層資訊並送出訊號給UE或EnodeB,簡單的說就是將Resourse Block(RB)分配的機制,規定每一個RB要做為什麼用途,會介紹這個是為了延續上篇介紹的主題。
  • Physical Signal,跟上層沒有直接關係,僅跟Physical有關,通常是拿來作信號同步之用,這個部分將會另外作介紹。

我們今天要介紹的是Downlink Physical Channel,包括Data Channel與Control Channel的部分。

Downlink Data-Transporting Channel

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 (PBCH)

給基地台做廣播資訊用的,用來廣播基地台的最基本的訊息,乘載著上乘的Master Information Block(MIB)訊息,至於Syetem information Block(SIB)則是使用PDSCH(下面會介紹)來乘載,手機收到MIB、SIB訊息才會對基地台進行連線,並且與核心網路進行註冊。所以這是很重要的Channel。這隱含了一些設計的概念。

  1. UE不需要知道系統使用的頻寬就可以抓到訊息,UE固定抓取支援Band中間的72個subcarrier(6 RBs),就可以抓到MIB
  2. 高可靠度,訊號不好的狀況下仍能抓到訊號。
  3. 低資料量,僅發送最基本的資訊,讓UE可以連上即可。
  4. 每40ms進行傳送,從上層BCH的transport block會分成四等份,在每10ms裡面傳輸一等份,連傳四份,四份傳完,再傳下一個四份,周而復始。
  5. 使用QPSK調變

PBCH

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 (PDSCH)

這個是下行的共用頻道,最主要乘載Data的Channel, 另外用來乘載Paging訊息及SIB訊息。

Data 訊息的部分

  • 一般我們說的Transmission Mode,就是指PDSCH的的傳輸模式,要用SISO,MIMO,或是Diversity等等。以現階段MIMO最高傳送2個stream,代表,上層MAC必須要提供兩個Transport Block給PHY層,分別送到兩個不同的天線送出。
  • 由PDSCH傳送的Data,我們稱之Transport Block,而從MAC層所送出的PDU的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是1ms,映射到每個subframe的週期1ms
  • 但是實際上有一些PDSCH的Resource element(RE)是拿去用作為實體層的同步訊號,稱之為synchronization signals,
  • 而分配User Data就要靠PDCCH中的Downlink Control indicator(DCI)去告知UE。

在一些應用場合內,若是使用PDSCH的一般分配方式(一般我們稱Localized mapping),則會使得訊號容易受到空間上面的窄頻效應,因為信號在很小的頻寬內傳送(通常是VoLTE),所以只要稍微一個空間效應,就會讓訊號大幅劣化。所以則會有Distributed Mapping的方式,讓UE分配在比較大的頻段不斷的跳躍,改變頻段,類似Frequency Hopping,這樣就比較不會造成窄頻效應,進而讓訊號穩定度更高。這個詳細敘述,請參考本站文章

system information Block(SIB)的部分

 

SIB1

SIB的部分有從SIB1到SIB13功能皆不同,但SIB1在UE進入網路時是不可或缺的,所以SIB1雖然是在PDSCH之中,但其實是有特定的位置,不若SIB2到SIB13需要去做映射與另外排程。 請參考下圖

PDSCH_SIB1

SIB2-SIB13

而從SIB2到SIB13的部分,則是由SIB1去傳送相關的資訊,讓UE去讀取SIB1進而知道,剩餘的SIB是怎麼傳送的,這也是為什麼SIB1會有特定的位置,進行傳送。

安排的方式為SI-Message。並且引進了SI-Window的概念

什麼是SI-window,就是指好幾個SIB分成SI一同發送,同一群SIB會集中在一個SI-window,讓UE不需要長時間都在聆聽SIB訊息,只聆聽某些特定Frame,在這些frame裡面會重複傳送SIB訊息。不同的SI互相不重疊。讓同一個時間不會傳送過多的SIB。

schedulingInfoListt會將要傳送的SIB列表

si-Periodicity指出這個SIB要用多少週期傳送

si-MappingInfo指出SI內包含哪一些SIB

si-WindowLength到了傳送週期之後,要重複傳送多長的時間

SIB-Type SI內包含哪一些SIB  

以下是SIB1關於SIB排程的訊息部分

        +-schedulingInfoList ::= SEQUENCE OF SIZE(1..maxSI-Message[32]) [2]

        | +-SchedulingInfo ::= SEQUENCE

        | | +-si-Periodicity ::= ENUMERATED [rf16]

        | | +-sib-MappingInfo ::= SEQUENCE OF SIZE(0..maxSIB-1[31]) [0]

        | +-SchedulingInfo ::= SEQUENCE

        |   +-si-Periodicity ::= ENUMERATED [rf32]

        |   +-sib-MappingInfo ::= SEQUENCE OF SIZE(0..maxSIB-1[31]) [1]

        |     +-SIB-Type ::= ENUMERATED [sibType3]

        +-tdd-Config ::= SEQUENCE OPTIONAL:Omit

        +-si-WindowLength ::= ENUMERATED [ms20]

要注意的是第一個SchedulingInfo則是固定保留給SIB2

所以這個例子可以看的到SI1包含SIB2 傳送週期radio frame 16,SI2包含SIB3傳送週期radio frame 32。

不論什麼樣的SIB都是使用SI-RNTI去做識別,讓UE更容易去偵測到SIB資訊,什麼是RNTI,請參閱本站解說

而SIB的排程會有SI-window的機制去作排程,避免重複的SI同時在一個sub-frame內。

畫了以下的圖來解釋上面的排程

SI windows

詳細的SIB信令解說會另外寫一篇文章解釋

Paging的部分


Paging的部分,UE實際上是監聽PDCCH去檢測是否有給自己的Paging訊號,若檢測到PDCCH有訊號的話,依據PDCCH裡面的資訊可以找到Paging詳細資訊在PDSCH的哪邊,會再來解讀PDSCH訊號。

 

Physical Multicast Channel (PMCH)


使用做廣播服務 Multicast Services (MBMS)服務,讓LTE上也可以享受,特定的媒體廣播服務,例如世足賽期間,可以藉由LTE來做播送,而PMCH就是用作此廣播服務所用,實作的方式為保留特定的Subframe的所有頻寬作為PMCH之用,為LTE rel 9之後訂定之規格,目前Samsung已作出支援MBMS服務的手機,MBMS服務詳情以後有機會再提。

Downlink Control Channels


Physical Control Format Indicator CHannel (PCFICH)

 

用來乘載上層CFI(Control Format Indicator),用來指示那些OFDM Symbol是用作來為,通常為1,2或3,表示每一個subframe裡面有幾個symbol是拿來作control channel information。但實際上在PCFICH中的容量不是只有1個bit,所以CFI的值會與真正要送出的codeword會有對應關係,讓錯誤率降低,並以QPSK調變,放在16個RE之中。

Image

Physical Hybrid ARQ Indicator Channel (PHICH)


用作讓EnodeB來回應上行(PUSCH)的資料是否傳送正常,也就是我們所知道的ACK與NACK。原始的上層資料只有0與1,1代表NACK,0代表ACK。這個channel的重點是要在一個channel內能夠容納所有要傳送給UE的ACK(multiplexing),必須要有強固性,所以使用BPSK做傳送,因為如果ACK訊息沒辦法正確地傳達,將會大大的影響效率。所以這個PHICH的訊號有以下幾個重點

  1. 使用Factor-3 repetition coding及BPSK去增加強固性
  2. 因為要在一個Channel中要容納許多UE的ACK,故使用Orthogonal Seqeunce去讓一個channel可以容納更多傳送給UE的ACK,藉由傳送前使用不同的code來達到正交編碼的需求,而編碼僅有七組,所以必須要再使用PHICH GROUP去做區別,所以一個PHICH完整的調變必須要有PHICH Group Numer及PHICH Sequence Number,UE才可以知道這個是否為自己的ACK或NACK。
  3. 由上層設定的 PHICH Ng factor(Ng)來決定PHICH Group的數量,這個參數會隨著MIB一同送出,讓UE知道有幾個PHICH Group。
  4. PHICH實際上是存在於PDCCH裡的Symbol,也就是每個subframe的前一到三個symbol,要看CFI的設置,而PHICH則是在其中特定的位置,若是CFI為3,PHICH就可以設定成Extend,讓PHICH在第三個symbol中出現。
  5. PHICH使用的 資源數量是可以設定的,藉由設定PHICH-Resource與PHICH duration,可以去增加或減少PHICH在系統上的資源分配。
  6. 至於實際PHICH要怎麼跟UE相關聯,是利用PUSCH分配的RB來去做關聯,就不需要另外信令去分配PHICH index給UE。

可以到本篇文章最後面連結試試看,就可以知道實際的PHICH channel是怎麼分布。

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(PDCCH)

用作分配資源或是指示其他control資訊的Channel,每一個PDCCH的訊息都叫做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(DCI),Subframe內的symbol數,受到CFI的控制,symbol數為1~3,這個DCI容我另外再寫文章,再寫下去,這篇文章就要爆炸了。

 

 

敘述了這麼多的Downlink Physical Channel,到底他們跟Resource Block與subFrame是如何進行映射的呢?可以參考以下的網站玩玩看,就知道實際上RB與Physical Channel的關係是如何

LTE Resource Grid

http://paul.wad.homepage.dk/LTE/lte_resource_grid.html